建筑产业进入新阶段??反思建企人工困境

作者:建筑钢结构网    
时间:2013-05-14 15:26:51 [收藏]
近年中国产业经济一起碰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剧烈变化,企业用工从“民工潮”一下180度转入到“用工难”、“用工荒”。即使进入2012年,经济明显降温,宏观调控加剧,房地产深受打击,各地新开工项目锐减的情况下,“用工荒”问题依然难以缓解。
    关键词:建筑产业人工困境
                          

                                                                     作者 杨宝明 上海鲁班软件集团董事长

    中国建企人工困境有其深远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不是短时期的困难和波动,而是酝酿着深刻的行业变革——人工困境。
          近年中国产业经济一起碰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剧烈变化,企业用工从“民工潮”一下180度转入到“用工难”、“用工荒”。即使进入2012年,经济明显降温,宏观调控加剧,房地产深受打击,各地新开工项目锐减的情况下,“用工荒”问题依然难以缓解。人工爆涨,但招人依旧十分困难,并且所有岗位的人员都难招。这种状况对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进度、薪酬、成本、劳务管理这类难题已成为项目经理、企业老总最为头疼的问题。
         
    人工成本暴涨加大项目亏损风险。“用工难”、“用工荒”伴随而来的项目巨额成本增加,给在建项目带来巨大风险。这导致近期整个行业最大的一个声音就是,一致呼吁主管部门对定额人工进行大幅调整,以适应市场情况,弥补人工亏损。似乎人工问题主要靠政府政策解决,这也成为行业重要议题。  其实对整个行业来说,更需要值得警惕的是当前人工困境是如何形成的,将对产业带来什么影响,整个产业界又应如何应对。人工困境成因
         
    当前建企人工困境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背景,预示着中国社会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业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刘易斯拐点在2004年左右形成。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于有效劳动力无限供给停止,劳动力薪酬大幅上升,劳动力薪酬决定于边际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的企业将开始受到挤压。中国建筑企业即属于生产力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是必然的,更要意识到是这种转变不可逆,不转变产业形态问题将加剧。
         
    专家研究表明中国人口红利将在2013年前后消失,即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开始升高,将从“人口红利”进入“人口负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的影响,后续人口负债给中国带来的压力要比其它国家大很多。这一情况,倒逼中国经济转型,低效率、高消耗产业将面临严重冲击,建筑业无疑将深受影响。
         
    房地产经济外部效应和劳动力政策失当尽现。国家近年宏观政策失误加重了前两大问题带来的影响,各地政府以房地产带动所有产业的简单野蛮发展政策的恶果正在快速显现。短视的经济政策使劳动力市场扭曲,城市生活居住成本高企,劳动力福利低下,且无法改善,使农业人口不能有效转化为工业人口、城镇人口。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外部负效应已显现出严重后果,高房价、高通胀带来生活成本使劳动力进城务工效益下降,农民工巨大的牺牲没有应得的利益,劳动力有效供给被人为阻断,否则中国人口红利的享受还可持续一段时间。
         
    新一代农村人口的观念变化,减少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新一代农村劳动力,由于子女数量减少,从小照顾较好,吃苦精神锐减。建筑工人的辛苦危险和工资低下,使建筑业工人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最后选择,建筑业劳动力资源将日益枯竭。中国产业经济进入新阶段
         
    中国产业经济实质上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由于资源限制、低碳经济压力和人口红利结束,不仅仅是建筑业,中国产业经济集体性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虽然我们对此准备根本不足。
          
    新的历史阶段的特点是:随着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的结束,用工越来越难将是一种正常状态,并将一直持续。用工成本将大幅攀升,同时这一局面已不可逆,建筑业用工困难只会加剧而不可能减缓。
          
    基于这一社会和经济全局背景,中国整个产业经济形态将被逼转型,低效高耗的粗放经济将被淘汰。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消亡,这是摆在中国产业经济前面的二条路。值得注意的,至少在建筑行业内,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将“转型升级”的经念歪了,将定位在自身核心业务优化的“转型升级”搞成多元化、寻找简单暴利机会的“转行降级”。
          
    建筑企业家要意识到这一产业变革的到来。中国建筑企业家挂在嘴上讲了十余年的转型升级,已到了真正刻不容缓的时候了。重视人工困境
          
    笔者认为,在这一产业变迁的过程中,建企的警觉程度还不够,大多还只停留在人工成本如何削减的直接问题上面。对这一问题后续的产业影响还不敏感。
          
    人工亏损,是政府的问题还是市场的问题。政府与企业面对人工成本增加,谁来承担责任。更多企业家认为政府和业主应该为此买单,调整定额人工成本费用。
          
    建企企业家花大量精力推动政府修改定额人工标准,其实还是计划经济的思维主导。实质上定额思维根本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修改一次也解决不了明后天的问题,市场化的方法才是根本出路。
          
    人工成本从整个工程造价来说,只是其中一个成本要素,按市场方法和市场价格,在企业参与投标和合同条款中反映出来即可,不应成为单独的一个成本问题,缺少预计能力和无成本优势的价格战才是导致陷入人工成本困境的主要因素。
          
    其实更重要的应是,如何应对产业变革。当前建企人工困境实质是中国建筑现有的生产方式将遭到淘汰,建企企业家面临的更严峻的课题是如何变革现在的企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短期的成本矛盾转嫁无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客观市场环境引起的建企变革将会是革命性的。建企企业家不认清这一点将危及企业的生存。应对之道
          
    危机即机遇。中国建企因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衰弱、低碳经济和人工困境引发发展困境,是引起产业洗牌和产业整合的一个契机,中国建筑业将因此改变产业格局。企业数量一直在增加,大家都活得还可以,这样的局面将难以维持。10万家中国建企将因此开始分野,有的走向衰败,有的可能因此发展更快。
          
    改变经营理念,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目前建企面对人工困境,不是单纯的短期的市场价格波动的问题,而是预示着产业背景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去积极应对这个变化,而不只是在提人工费调整的问题。
          
    转型升级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即使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因此我们必须有极大的勇气。要意识到原有关系竞争力和机会主义在建筑业的好日子可能已经到头,建企的核心竞争力将重新构建。这一方面,谁走在前面,则谁会获取主动,而谁落后,则会有淘汰出局之虞。
          
    停留在原有的思维上,人工困境不仅会不断加剧,而且会失去产业升级的绝佳机会,失去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时间窗口。
          
    用市场方法解决市场问题。建立市场化理念,是建企企业家应该强化的一个方面。由于定额思维、政府长期干预招投标市场,中国建筑业的计划经济思想一直较深。其实一个行业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波动,应作为企业家的业务风险的正常管理。
          
    建企人工困境,长期来讲不可能依靠政府主管部门调节。行政调整,整个程序相当复杂,效率相当低下,不可能跟上市场的变化。企业必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角。
          
    在招标投标中对成本的评估、对成本风险的把控,要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人工成本测算要准,风险因素要充分考量。这样建企要逐步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估体系。
          
    中天建设提出“每建必优”,很重要的一个优就是合同要优,业主要优,这是获取项目良好效益的基础。
          
    改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力。人工困境的背后其实是一场生产力革命之战,改变劳动密集型、低效落后的生产方式时不我待。中国建筑业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终结,前二十年粗放管理、粗放生产可以赚钱的时代不会重现。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减少用工是一个必须的途径。
          
    在建筑业发达国家,很少看到工地上人山人海,工地现场人很少,大量工厂化预制构件运到工地,快速组装,质量和效率很高,总体用工量很少。而国内大型工程赶工期,基本上还是用人海战术,现场用工量很大。国外的工地用工量很小,这是高价人工逼出来的,我们的人海战术,也是长期以来低价人工,廉价劳动取之不竭所导致的,而现在这一切必须得到改变,廉价劳动力已难以为继。
          
    工厂化。提升工厂化程度是提升生产力的一个突破方向。工厂化有利于提高工效和产品质量,减少用工,这需要集约化经营和信息技术的支撑。金螳螂公司对精装饰工程大幅提升工厂化制作比例,大量作业变成流水线作业,既提高工效、又提升质量,因此形成企业一种重要的竞争力。如上海建工集团安装公司非常重视工厂化制作构件设备,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翻样,在工厂批量化制作,减少现场加工量,提升了生产力和成品质量。
          
    产业化。产业化是工厂化的升级,更大批量、成套生产,向大规模工业化更为进化。近年我国的住宅产业化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探索,如万科、上海城建、浙江宝业等,让建筑业更靠近大规模制造业,是建筑业努力的方向。产业化道路上有不少技术和成本的问题需要攻关,但万科一直作为今后长期的优势竞争力进行战略投资,期望成为今后重要的竞争壁垒。这样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和期待,会带动产业的真正升级,但一般中小型企业在实力上还难以企及。
          
    提升机械化水平。提升机械化水平,以提升工效,是比较直接和容易见效的,这些年进步相当大,也是中国建筑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最大的一个因素。当然这方面潜力依然有,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攻关。
          
    依赖科技力量。统计表明,建筑业增长的技术贡献率还是相当低的,甚至还比农业低很多,技术进步带给建筑业生产力的提升相当有限,有很大潜力可挖。在材料、工艺、机械、管理方面大幅创新,运用科技力量提升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实力。
          
    信息化。信息化将在协同、精细化管理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能直接提高管理人员甚至是一线作业工人的工作效率,特别是近年迅速升温的BIM技术可为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协同和工效提升提供强大支撑,甚至为一线作业工人的工作质量、操作工效提高辅助,加快对设计图纸的理解,减少作业错误。
          
    建企信息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信息化是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和企业集约化管理的基础。建筑业高复杂度的本质决定了,缺乏信息化的支撑,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都无从谈起。
          
    虽然“十一五”以特级资质标准为主导的建企信息化受到严重挫折,但我们仍然要继续前进,绝无退路。
          
    集约化。集约化程度是企业先进性的绝对指标。工厂化、产业化的基础是企业级的集约化的经营,而中国建筑业在这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集约化程度相当低。即使是所谓的标杆企业,项目承包制还是主流经营模式,制约了集约化经营的程度提高,且现在的情况还显现出积重难返的局面,给中国建筑业整个产业的转型带来巨大阻力。集约化程度不提高,工厂化、产业化就缺乏基础,集中大生产的局面难以形成。集约化程度低,容易各自为战,无法统一调配,造成窝工,损失人工,增加用工成本。
          
    精细化管理。通过创新管理、精细化管理,对人工工效提升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近20年,中国建筑业还处于关系竞争力时期,建企以拿项目扩大规模等外延式发展为主要经营手段,管理层对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力度不够,导致管理过于粗放。  转变用工理念,改善劳务队伍管理。由于我国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将劳务队伍仅看作是低端廉价的劳务外包队伍已不合适,而是要将其看作重要资源,甚至是重要竞争力了。尊重劳务工人,努力提高劳务队伍福利,实施亲情管理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增加劳务工人待遇和福利,帮助子女入学,增加医疗保健福利,是增加劳务队伍向心力的必要举措。
          
    拓展劳务工人来源,建立劳务基地,发展长期稳定关系,做好来源工作也必将有助缓解用工困难。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